  
- UID
- 28956
- 帖子
- 4195
- 主题
- 2271
- 精华
- 12
- 积分
- 349
- 零花钱
- 9901 元
- 阅读权限
- 255
- 在线时间
- 5163 小时
|
[八卦] [公众号文章][250725]泰版《鬼家人》:有BKPP和钢管舞就够了!
自今年上映以来,泰国同影《冥婚红包》便凭借BKPP组合的首次大银幕合体成为热议焦点,粉丝的激动与观众的讨论让影片热度多次爆肝到X趋势第一。
作为台湾现象级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泰国翻拍版,《冥婚红包》既承载着原版的经典框架,又试图融入本土特色,在票房与话题的双重加持下,成为今年最受关注的东南亚同志电影。
影片主线与台版一脉相承:直男主角意外捡到冥婚红包,被迫与男鬼缔结 “婚姻”。在共同经历一系列事件后,直弯两人从相互排斥走向理解与羁绊。
泰版将主角 Menn(Billkin 饰)的身份从原版的警察改为 “经常闯祸的警察线人(小偷)”,坦白说这一修改成为剧情的核心变量——他为了任务能在健身房假扮同志接近目标,转头却对化妆跳热舞的小男孩恶语相向。这种矛盾行为似乎缺乏家庭或成长背景的交代,使得 “自身边缘却歧视更边缘” 的逻辑难以自洽。毕竟在泰国社会,跨性别元素更为普遍,对LGBTQ+群体的包容度本应更高,这样的人设可能需要更细腻的铺垫?
有一说一,编剧对Titi(PP 饰)角色的改编就显得走心了。新增的“设计师”职业设定,让他热爱生活、审美时尚的特质有了具象支撑,为Menn附身斗舞的场景提供了服装设计的视觉亮点,也让角色层次比原版更丰富。
两人的互动延续了台版 “人鬼绑定” 的喜剧张力,从浴室里因不肯叫 “老公” 被附身裸体上街,到共同追查案件时的啼笑皆非,熟悉的桥段既让看过原版的观众轻易代入,也为新观众提供了密集的笑点。
这里不得不说,《冥婚红包》对台版的复刻几乎达到 “等比复制” 的程度,但两版背后的文化语境差异显著:
台版《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在台湾同志电影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打破了长期存在的悲情叙事传统。从《囍宴》中面对家庭压力的隐忍,到《蓝色大门》的青春苦涩,再到《盛夏光年》的爱而不得,台湾同志电影始终绕不开 “存在与认可” 的核心困境。而《鬼家人》中的毛毛,不再将 “出柜” 视为最大难题,转而探讨婚姻平权实现后,同志在家庭伦理与社会结构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标志着台湾同志叙事从 “争取认可” 走向 “制度内协商” 的转型。
泰版则扎根于本土成熟的BL文化工业。自2010年吸收日本BL漫画元素后,泰国耽美已形成独特的商品化逻辑:通过塑造“商业CP”,将演员包装成可消费的情感符号,再透过实境秀、代言等跨文本互动,延伸粉丝对 “真实情感” 的想象。
《冥婚红包》的 BKPP 组合正是这一机制的产物——从《爱的警报器》的副CP到《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的主CP,两人的银幕形象早已超越角色本身,成为粉丝文化中 “理想爱情” 的载体。这种明星生产模式,让泰版的男男叙事天然带有商品属性,与台版的社会议题导向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同为25岁的BKPP两人是同龄好友,私下有着近十年的深厚交情,《以爱》爆红后两人登顶泰国最强人气CP,这次在拍摄过程中更是互相扶持,也为电影增添了“好嗑”的弧光。据报道PP在片场疲惫的时候Billkin都会抱着他互相充电,这种现实的亲密感情也和电影中“人鬼成为家人”的情感不谋而合。
从文化产业角度看,泰版的复刻本质是 “快速模组化改编” 策略的实践。正如泰国翻拍的《流星花园》等作品,其核心是复制经市场验证的成功文本,再通过本土化微调降低风险。这种 “去文化气味化” 的操作(如保留冥婚符号却弱化台湾民间信仰特质),既便于吸纳原作粉丝,又能适应全球市场,体现了泰国影视工业作为亚洲“文化中介”的灵活定位。
尽管剧情与原版的“查重率”过高,泰版的几处改编仍展现出独特的创作思路。最值得称道的是对性别议题的“去口号化”处理。不同于台版对同婚合法化的直接呼应,泰版将酷儿元素融入日常——Titi的化妆、男学生的舞蹈被视作自然存在,Menn从抵触到接纳的转变,更像是对“他人选择”的尊重,而非对特定群体的“特殊关照”。事实上,Menn从一开始就给人以不怎么直的感觉,完全看不到许光汉的“直男癌”式演绎。正如片中台词所言,“衣服就是衣服,每个人都该穿自己喜欢的样子”,这种对多元性别的包容,恰是泰国社会进步的真实写照。
小胖角色的重塑也成为意外之喜。相较于台版的功能性吐槽,泰版赋予他更鲜活的个性,“玄学枪法”虽显无厘头,却用夸张的喜剧效果冲淡了剧情的逻辑硬伤,成为调节节奏的关键。而Titi与父亲的和解线,则跳出了“家庭压迫”的刻板叙事——父亲的偏见源于 “爱在心口难开”的焦虑,最终在奶奶的点化下释然,这种“代际理解”的表达比直白的批判更具温度。
此外,影片对渣男友“阿丁”(对应台版炎亚纶角色)的改编巧妙强化了戏剧冲突。将其从“出轨者” 改为“假装同志骗财”的大反派之一,这让Menn的愤怒有了更具体的落点:他不仅为Titi的遭遇心疼,更愤慨于“直男装基、天打雷劈”的行为——而这正是当下中外社交平台某些网红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作为BKPP的首次大银幕合作,两人的表演既是角色诠释,更是明星品牌的延续。Billkin将Menn的矛盾感外化于肢体——从最初的抗拒到后期的温柔,虽稍显生硬却精准捕捉到男性被打破舒适区后的笨拙成长。PP则以设计师的细腻赋予Titi灵动特质,尤其是他飘在半空时的调皮眼神,与《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中的青涩少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角色塑造的多样性。
但更重要的是,两人的互动延续了粉丝熟悉的“情感张力”。浴室对峙时的眼神交锋、共同查案时的默契配合,甚至片尾彩蛋中婚礼场景的自然亲昵,都呼应了BL文化中“超友谊” 的暧昧想象。这种“戏里戏外”的联动,让影片成为粉丝文化的“情感锚点”——正如粉丝所说的,“哪怕剧情有瑕疵,看他俩同框就足够了”。这种效应恰恰印证了泰国BL工业的成功:明星CP已成为比剧情更核心的看点,最终也成功转化成了票房影响力,让《冥婚红包》成为2025上半年票房最高泰国电影,也是今年首部票房破亿(泰铢)的泰国电影。
《冥婚红包》的价值,可能远不止于“BKPP大银幕首秀”或简单的“台版复刻”。它是泰国影视工业灵活运作的缩影,既复制成功文本降低风险,又通过明星CP和本土微调实现文化转译;它也是BL文化的进阶实践,将同志叙事从粉红想象推向更日常的包容表达。
对于看过台版的观众而言,影片或许不够完美,剧情逻辑有硬伤,本土特色稍显单薄。但当BKPP在银幕上笑着互喊“老公”时它已然完成了最重要的使命——让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在哄堂大笑中获得情绪价值。尤其是结尾彩蛋,简直把BKPP粉宠上天了,看得那叫一个心花怒放!所以不要怪我给它四~颗~星~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