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 《平常心/The Normal Heart》:I am sorry for not being a gay

一直以来,我都自诩是朋友圈中一个思想开阔的人,因为我接受同性恋。

在看《平常心》之前,也许我会把上面的原因写成“因为我理解同性恋”,但是现在,我无法再那样标榜自己,因为,很抱歉,我不是一个同性恋,即使我再怎样支持他们,试着去理解他们,我也无法感同身受。

我无法体会因部分人口中认同的社会道德的限制而可能一生难觅真爱的孤独;
我无法体会因会被贴上异类的标签而否定自我本性的无奈;
我无法体会因生来如此的性向会被亲人视为病态而选择沉默的怯弱;
我无法体会因享受爱与快乐的权利而被世界驱逐放弃的绝望;
我无法体会因一种“专属”疾病而被宣判死刑,失去挚爱的恐惧。
我无法体会,因为我不是他们。

早已经淡忘是何时、何地、通过什么才接触到这个词语和这样一群人,回想一下,大概也有五年的时间了,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我看过许许多多同志题材的影视作品: 《蓝宇》《断臂山》《霜花店》《周末时光》《拉字至上》《同志亦凡人》……需要承认的是,最开始,仅仅是因为性,但是现在,只因为我觉得,他们之间的爱情 更为纯粹,而纯粹的爱情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已经变得罕见。在异性恋中,情侣们总是因为各种事情而分道扬镳,甚至形同陌路,甚至由爱生恨,其实只是 不愿意承认,他们的爱,并没有那么深。他们总是找各种的理由,性格不合,父母反对,无法忍受,最无奈的就是那句“有缘无分”,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社会道 德认同的环境下。那么同性恋中,那些厮守一生,或者最终相忘于江湖的爱情呢,是不是更配得上“纯粹”二字。

印象中,《平常心》是第二部让我嚎啕大哭的同性恋电影。

第一部是《天佑鲍比》,讲的是男孩鲍比在被父母得知是同性恋后,由于不堪忍受被视为有罪、邪恶、心理变态的“怪物”,选择从天桥跃下,以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并得到解脱,其母亲在丧子之痛中才去试着理解鲍比,理解同性恋,最终成为一名为同性恋维权而付出一生的人。也许是因为愤怒、同情、惋惜……让我记住了这个 电影让我留下的泪水。

再说说《平常心》,是在上映前偶然发现了这部电影的报道。一开始,完全是被强大的卡司阵容吸引:我喜欢的绿胖、孔雀、谢耳朵,同时也是我一直关注的“同性恋”题材,所以期待满满。观看之后,便久久不能平静,重拾早已无华的文笔,写下这篇“影评”。

因为之前的了解,知道孔雀——Matt Bomer扮演的角色会患病离世,所以,在两人第一次坦诚对话的时候,泪水就已经止不住了,因为那句“Men do not naturally not love, They learn not to.”,Matt是教会Mark Ruffalo并让他领悟到“爱”的男人。而后,当看到Matt消瘦赢弱的身体,深陷红肿的眼窝;看到两人争吵后Mark抱着Matt哭泣,央求其不要离去;看到Matt借着立遗嘱的机会与Mark的 哥哥交谈,听到哥哥说“要是我们能早点遇见”;看到朱丽叶.罗伯茨对医疗机构代表怒吼;看到最终两个人在亲友的见证下举行的婚礼……因为抽泣,身子已经不 由得颤动。与《天佑鲍比》不同的是,这些泪水更多的是被那份纯粹的爱情感动的泪水。我不知道,今生,我能否找到我那份纯粹的爱情……

还有谢耳朵,在看到他在朋友的葬礼上致辞之前,每当出现他的镜头时,我还是会笑,因为那时我觉得他还是谢耳朵。但是当看到葬礼上他哭泣并对社会绝望的瞬间,当看到他接到电话,得知Matt去世而独自在办公室里流泪的瞬间,我看到了更加真实的Jim Parsons。因为也许这电影,讲述的正是Jim Parsons,Matt Bomer……这些鲜活在荧幕上的同志们更真实的生活。

很久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上帝创造出男人和女人,也创造出了爱情,但是上帝并没有规定爱情只能产生于异性之间。”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我不是一个喜欢给别人贴标签的人,但是身处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签:同性恋,异性恋,无性恋,双性恋……人们总是只能看到并不断地放大差异,却忽略了共同点——即“恋”,在爱情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恋 = 亦+心。你心亦我心,这样的两个人才能相恋、相爱、相守。

而这样的心,人人都有,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相同的,不应该因为不了解而相互歧视;

这样的心,人人都有,因为它就是我们每个人胸腔跳动的那颗——平常心。
1

评分人数

  • mrwhite

  • 三国群英传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