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评] 《送子成婚/You Should Meet My Son》:我只想让你幸福

本帖最后由 kaka22 于 2011-6-30 14:50 编辑



只想让自己的孩子幸福,这是天下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但,如果孩子不是他们理想中的样子,比如,孩子是个同性恋者,那他们还会毫不犹豫的说出这句话吗?
    有个母亲会,那就是《送子成婚》的女主角,一个平凡却很伟大的慈祥母亲,
这位母亲生活在美国南部,一个二十年没进过城,平静生活在小镇的朴实的市民,与自己的姐姐罗丝一起为三十岁的儿子布莱恩介绍各种女孩,可是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GAY,而且与室友有恋情。当她终于知道真相后,决定一定要让儿子幸福,主动和姐姐罗丝想尽办法要给儿子介绍好男孩,,,,
    电影是低成本制作,注定无论在场景,演员阵容等方面无法和大制作媲美,但恰恰又是小成本制作,让人觉得电影很随和,仿佛你就在旁边作为一个路人目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事一样有亲近感。
    电影在处理人物个性方面很成功,先说母亲,和所有母亲一样,她爱儿子,渴望儿子早点有幸福的家庭,早点能抱孙子,她是个普通老太太,思想单纯,为人和善,在知道儿子是GAY后主动跑去找儿子的室友希望他们和好,很多观众觉得老太太很前卫,但我不认为,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单纯母亲为儿子找幸福,她的生活背景简单,也预示着她本人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外界信息,她并不了解政治,并不了解同志争取权益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冲突,从影片中她安装电脑不知道上网,然后跑到同志脱衣舞厅为儿子找对象的情节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个母亲只是个希望孩子快乐的可爱老太太。尤其是她碰到了邻居家小孩出现在舞厅,她没有表现出对他是同志竟然出现在这里的大惊小怪,没有表现诧异,对小男孩的行为仅仅表现为不准他喝酒,不准他抽烟,教会他不要不懂礼貌,要尊重和他打招呼的人,这就是这个母亲简单可爱的一面。同时这些情节也是电影的幽默桥段,为电影增加不少笑料。母亲找到了她比较中意的一个脱衣男孩,女人的直觉觉得这个叫查斯的男孩是个不错的人,没有象一般人认为脱衣舞下流,积极邀请男孩去她家吃饭,同时这个母亲和姐姐结识了不少人,有结婚的同志夫夫,有变装皇后。。。。她们与这些人谈得投机,其乐融融,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母亲没有带任何有色眼镜去看这些人,没有了偏见哪有隔阂,这就是影片要传递的一个信息,偏见是最大的障碍。
当儿子突然带着一个女孩出现在母亲举办的相亲晚宴上的时候,母亲诧异了,换做不少父母,如果同志孩子突然决定结婚,一定会惊喜连连,感谢老天爷孩子终于正常了,但这是真正的爱吗,这个母亲不觉得,她沉默了,,,她心里知道儿子这样不会幸福的,在饭桌上,她与儿子的对话让人觉得感动的想哭,电影处理这段也很讲究,镜头拉进这对母子,音乐想起,,母亲问:“她能让你幸福吗,我是说,非常开心,庆幸活着,总是在笑的幸福?”是啊,如果做不到这些,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而儿子的一番话,也折射出影片要反映的另一个问题,同志被迫与女人结婚的痛苦和无奈,
儿子说:“我已经30岁了,能愿意嫁给我这年龄同志的女人已经不多了。”同志,在年轻时大多数都处在焦虑和对他人隐瞒自己的烦恼中,混混沌沌,不敢追求真爱,恍惚之间,不再年轻,年龄大了,仍然孤独,周围人的催促与猜疑,社会的压力以及自己的孤独感,使得不少同志在年龄大了后不得不找个异性结婚,然后开始毫无幸福的双面生活。
母亲最后决定见女孩的父母,用自己的安排方式巧妙的“破坏”了这场不幸福的结合,最后和儿子沟通,终于结开儿子的心结重新认识自己,活出自我。。。。
不得不说,母亲这个角色很完美,演员也塑造的很成功,看似平常的话语充满了一个母亲关爱孩子的情感,是那样简单朴实,但又是那样的珍贵,感人,
电影也并没有让这个母亲一下子就以如此理解同志儿子的形象出现,因为那样的话似乎又脱离了实际,所以影片在前段还是花了一点时间演了母亲的自责和彷徨,但都是以幽默的方法来表现,比如,母亲和姐姐唠叨为什么孩子会是同性恋,她不象一般父母总是责怪孩子,而是责怪自己,以为是自己某些行为,比如带孩子看芭蕾,给他看了好多麦当娜录象带,让观众笑的同时又再次感到这个母亲的单纯可爱。后来母亲和姐姐又去了所谓的矫正同志机构咨询,此刻电影又辛辣的讽刺了这些所谓矫正机构。
表情夸张可笑的指导员,那恐怖的三步骤房间,,训练男人粗俗的吆喝女人,变成下流的色鬼,尤其最后一个房间那电击声和男人的掺叫声,无疑揭示了这类机构愚昧和野蛮,而这个母亲也坚决不想让孩子受这样的折磨,当她从厨房疼爱的看着窗外儿子灿烂的笑脸,她明白她要的,就是儿子能幸福的笑。。
估计很多观众尤其是同志观众都为主角能有这样的母亲而感慨。母爱是什么,不带偏见的无私的母爱才是真正的爱。
    电影儿子的角色出场时间不是很多,但他却代表了大部分同志形象,一个年龄进入而立之年,很想追求自己的幸福,却始终不感出柜,最后也许为了让家人高兴,为了摆脱周围人的舆论,为了自己不孤独,不得不违心去和一个女人结婚,这是普遍现象,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这是个不能回避的事实,
电影里的儿子是幸运的,他有个如此理解他疼爱他的母亲,而现实中的同志,有多少能成为这样的幸运儿呢?当查斯把他创作的裸体画拿出来后,母亲的一句话:“哦,我懂了,皇帝没穿衣服”这明显是童话皇帝的新衣,是啊,同志和异性结婚,这样的婚姻就是件皇帝的新衣,自以为能能用婚姻这样的空想的衣服来掩盖自己的同志身份,可一切都是徒劳,异性婚姻始终无法改变同志真正的自我,就象皇帝的新衣永远也遮不住裸体。这个情节是电影中的点睛之笔。电影中出现的其他同志角色很有代表性,他们几乎概括了当今各个不同特色的同志,比如儿子这个角色,代表了隐瞒自己身份,渴望真爱的大多数,
脱衣舞男查斯则代表了外表和心里都很阳光的年轻同志,有黑白配的勇敢面对自我的已婚夫夫同志,还有喜欢扮演女性的变装同志,以及刚刚出柜,开始步入成年世界准备开始自我探索的青少年同志,每个角色都恰好的反映和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同志,以及他们的特点。整个聚会上的同志是整个社会同志的缩影。同时电影无时无刻都在提倡着同志要健康向上积极的去生活,比如母亲阻止小男孩抽烟喝酒,要有礼貌,这无非是教育年轻同志不要过糜烂的生活,不要因为自己年轻过于狂妄而目中无人,其实那是无知的表现,比如儿子在饭桌上说的同志舞厅一半的人吸冰毒,另一半非80后不找,
这句话侧面的揭示了同志生活中那些阴暗面,毒品和滥性。而后出现在主角家里的青少年同志聚会,都在俏俏的告诉观众,同志要健康积极的阳光的生活,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也是为了树立健康的形象消除部分偏见人的错误印象,毕竟,糜烂的生活不是长久之计,也并不可取。
    最后另观众印象深刻的是另三个角色,主角儿子未婚妻以及未婚妻的父母,他们是顽固偏激打着宗教的旗号以圣人自居的高傲者的典型代表,也是电影最辛辣讽刺的对象。不过有个角色稍微特殊,就是那个未婚妻,其实细心的观众应该发现,这个女孩并不让人讨厌,她去主角儿子家做客,碰到那些同志,而这个女孩居然能和他们谈的来,尤其是变装皇后。可是她那教条似的语言让人感到她是长期受某种教育的熏陶才变成这样,果然,影片最后女孩的父母出现了,呆板,固执,教条,总是紧盯着女孩的一举一动,结果呢,女孩自己都受不了了,开始反抗父母,最后电影还抖了个包袱,女孩原来也是自我压抑的拉拉!!她被父母束缚着,过着自己不愿意过的生活,还要强装笑脸。直到遇见了布莱恩,以及他的母亲还有母亲邀请来的同志,她才真正快乐,真正释放自己,面对自己,同男主角相比,她其实很不幸,因为她的父母借着宗教来偏激的管制她,她没有人理解,无法反抗,只好埋藏自己,为他人而活,恐怕许多人能得到共鸣,因为有多少人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又有多少人到现在仍在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呢。至于女孩的父母我也不想多评论什么了,这样典型的代表相信许多观众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题外话,最近某大婶在微博上发的话语就知道了,借着宗教的名义,攻击同性恋。以为自己是完美无暇的屎者,对同志指手画脚,还管到纽约去了。。。。。这样的人让人觉得可笑,人家西方人宗教环境根深蒂固也就罢了,你一戏子没成长在那环境你摆什么臭脸,插上翅膀你以为你是天使啦,顶多算个鸟人!)
电影时间不长,但说明的问题很多,每个角色都富有特点和代表性,没有一个角色是多余的,情节安排合理并且以幽默讽刺的轻松方式来表达,我喜欢这个电影,喜欢它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更喜欢里面的那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用她对儿子说的充满关爱的话来结束这个电影评论吧
假如你觉得这个世界不能给你想要的,那么我宁肯去改变这个世界,因为我不要让世界改变你
是的,这就是一个母亲要对自己孩子表达的 ,我只想让你幸福。。。
2

评分人数

  • 小P

  • 空↑

  • 三国群英传私服
  •